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|不是为了告别 是为生活

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20    次浏览

一场充满温情的人生告别会■本报记者任春这是一个新生职业,甚至目前人们尚未有统一的称谓来命名。葬礼礼仪师、葬礼策划师、葬礼主持人……各种称谓下,可以明确的是,他们是策划与主持人生告别仪式的职业人。上海福寿园80后葬礼礼仪师高霞,投身这个职业已有5年。5年来,几乎每天,她都在策划、打造、经历着生命的告别,其间她苦苦思索的是,如何让这场告别充满爱与尊严。这个以“告别”为内容的工作,更是一份特别的生命体验。因为,人生需要怎样的告别,这个主题的意义,不在告别,而在生活。让告别仪式配得上那些生命当职业把80后女子高霞推到“事关生死”的工作内容前时,她也曾踌躇。人生大事,无非生死。自己所操办的告别仪式,是否能充满庄严与意义?面对人生的谢幕,自己的内心能否承受这种情感冲击?后来,高霞渐渐对于如何操办一场告别仪式越来越有经验、也越来越自信,但面对生命逝去的悲伤与生命思索,仍时不时撞击着她。5年的葬礼礼仪师职业生涯中,白发人送黑发人,是最令高霞揪心的。在美国刚开始大展宏图的上海女生依依,生命意外地戛然而止于2014年的一次海潜。“妈妈,我再去潜一回,上岸我们就回家。”女儿的这句告别,母亲一辈子都忘不了。因为,这个历来说到做到的优秀生女儿,这一次食言了。依依再也没有游回来“上岸”,花样年华定格在26岁。依依生前在美国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。父母强忍悲痛,为女儿完成了器官捐献,让她的生命在三位素不相识的美国人身上得到了延续。尽管在美国当地举办过告别仪式,但依依的故乡,毕竟在上海。“一定要为女儿再做点什么。”这个念头始终缠绕着两位老人。去年,依依父母在网上搜索到了福寿园网站,随后,约了高霞在一间咖啡屋见面。至于如何为女儿告别,老人只反复强调一点:“别布置得太素净,阴森森的,我们依依,肯定不希望亲眷朋友们抱在一起哭。”带着他们给出的关键词,高霞开始了用心的策划与准备。高霞和礼仪团队的伙伴们用米白色帷幔将告别大厅做了划分,精心营造了一片“海滩”。在蓝色地毯上,他们撒上细沙,再让水波纹灯光摇曳其间。随着轻柔的海浪声从扩音器里传来,“海滩”出现在前来参加依依告别仪式的亲朋眼前。“海滩”上,有贝壳,有海星,更多的,是依依笑靥如花的照片。打造逝者生前喜爱的场景,举办属于她的告别仪式,高霞的策划是别有深意的:“今天,让我们在这里,与海的女儿一起去寻找生命的那一片蔚蓝。” 接着,依依26年生命的美好旅程出现在大屏幕上。那是高霞用心选择的依依精彩人生片段的组合,从蹒跚学步、稚嫩笑容、调皮眼神,到刻苦求学、异乡奋斗……照片、录像、画外音里,年轻的生命如此绚烂而多情,让现场的亲朋们在深深的感动中,不胜唏嘘。随后,几位在国外和依依共事的同事,一一为大家讲述起来他们所认识的依依、一个上海亲属们所不了解的依依,让大家听得既满足又伤感,有泪也有笑。出乎策划人意料的是,仪式尾声时,现场始终沉默着的依依父亲,突然径直走上舞台,取过高霞手里的话筒,真情告白:“今天现场所呈现的,让我们又重新回到了和她一起的时光。那些女儿最闪亮的人生瞬间,是那么美好。大家别为我们老两口担心,从今天起,我们要向优秀的女儿学习,把女儿青春的梦延续下去,振作起来,认真生活。”那一刻,泪水涌上高霞的眼眶。那不再是为告别鲜活的生命而痛楚,而是被重新振奋的生命所感动。她暗自觉得,自己用心策划的这样一场人生告别,虽有悲意,却深情美好。从业几年来,高霞不断地在学习各种知识。她学习策划学、心理学等,来提升自己对于这个职业的理解与表达能力。因为,生命如此多姿多彩,她想要为他们定制的告别仪式也要各具主题与深意,配得上那些生命。一场场由“告别”所折射的人间悲喜剧当人生谢幕时,往往是人间百态浓烈呈现时。站在葬礼礼仪师的职业角度,年轻的高霞时常有种恍惚感,“好像比别人多活了几辈子。”因为,这份职业为她打开了一个独特的视窗,从中看到一场场由“告别”所折射的人间悲喜剧。前年冬天,一位眉目清秀、衣着朴素的老太太李女士,带着两名男子来到福寿园“白事天使”礼仪葬礼接洽室。委托给先生举行葬礼的李女士,操着外地口音,不善表达,难抑悲恸。30岁出头的儿子,表达了要突出父亲用高超医术一生挽救了许多生命的意愿。而另一位头发斑白、年近半百的男士,穿着考究却面色阴沉,全程只说了一句话:搞得轰动点,钱我负责。几番沟通后,高霞才了解这个家庭的成员关系。原来,李女士年轻时从农村出来打工,在上海从事家政服务。经老乡介绍,她到一位丧偶两年、带着年少儿子生活的医生家庭帮工。日常起居照料中,这对年龄相差近20岁的男女彼此渐生爱意,萌生结婚之念。谁料,儿子坚决反对。当两人冲破年龄差距和世俗偏见结合之后,儿子对继母十分反感,从没改口叫过一声妈。中学刚毕业,他便赴英国读大学,之后,在英国工作、成家、生子。多年来,只邀请父亲去英国参加了自己的婚礼,与国内的这个家几乎不相往来。30出头的儿子,则是李女士与先生后来生的孩子。慎重起见,高霞多方了解情况,还走访了逝者医院的退管会。两天的加班加点后,一个告别方案脱颖而出。草坪上,褐色的帷幔、红色的康乃馨、雪白的台子搭建成一个“诊所”。台子上摆着的听筒、血压仪和眼镜,都是逝者生前用过的老物件,背景音乐选用的,是逝者生前最爱的一段评弹唱腔。告别现场,如同逝者的一次专家门诊,他以高超医术拯救病人的故事,组合而成动人的生命篇章,感动了现场的人们。最后一个走进“诊所”的,是李女士。令人惊讶的是,她手里拿了一个旧塑料桶。只见高霞接过她手中的塑料桶,往里面装了半桶开水,又静静地摆在李女士脚边。“先生,30年了,我都习惯伺候你临睡前泡泡脚,你这一走,桶再也用不着了。”李女士啜泣起来。一位坐着轮椅来参加葬礼的老邻居喃喃道:“李阿姨,你这么多年对老先生照顾得没话讲,我们都看在眼里。他有次生病住院卧床3个月,一点褥疮都没长。”其他邻居跟着也你一言,我一语,说起李女士如何常年悉心照料丈夫。“哥哥,你知道吗?当年爸爸带给你的结婚红包里,妈妈特地附上了一份,怕你不高兴,叮嘱爸爸别告诉你。”听着弟弟的话,逝者的大儿子嘴角蠕动着,慢慢地,他移动脚步,走向了李女士,从嘴里迸出一声“妈妈”。那么多年来,第一声“妈妈”!高霞最为欣慰的是,葬礼后大儿子居然在上海多留了一周,还带着妈妈和弟弟去周边古镇转了转。他特地致电高霞深表谢意:“这次参加父亲的告别式,很受触动。从前对母亲的态度太偏执,一心认定她就是想沾父亲的光。现在想想,是我太狭隘太自私了,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。还好,妈妈身体蛮好,这是老天给我弥补的机会。”一场生离死别,因为饱含温情的策划与准备,让那些浸润着真情实意的细节,猛地击化了人心里的那点冰。于是,这样的告别便有了更宽阔的意义。当这样的宽阔意义,以一个电话、一次感谢、一种改变的方式,屡屡在“高霞”们的工作中出现时,这群葬礼礼仪师们深深感受到,这份工作所承载的社会意义,沉甸甸。重要的是充满爱念一遍悼词、三躹躬、转一圈,这种“131模式”,曾长期是告别仪式的主要模式。2008年福寿园开始试水礼仪葬礼,“以人为本,尊重生命”成为告别仪式的设计理念。对此,福寿园负责人、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伊华,有着堪称优美的理解:当生命中的那些记忆、那些怀念,定格为“美的标本”时,体现葬礼礼仪师水平高下之分的,在于你想打开和展示这个人生之匣的哪个部分。无独有偶,2013年,上海宝兴殡仪馆秉承“事死如生”的殡仪理念,推出“故人沐浴”的告别仪式,借由人生最后一场沐浴仪式,为逝者卸下人生旅途中种种艰辛和重担,轻松、祥和、平静地前往生命的对岸。怎样才算合格的葬礼礼仪师?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,目前本市各大殡葬机构中从事此项工作的,多为30岁左右的年轻人,还有不少90后新面孔。由于目前尚无葬礼礼仪师的统一教材,行业里普遍是老师傅带新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授,教材也是参照殡葬培训标准。虽然没有行业标准,却有着情感标准,如同电影《入殓师》中所说的那样:“将逝去的重新唤回,赋予永恒的美丽,这个过程,平静、细致、温柔。重要的是充满爱。”重要的是充满爱。或许,道出了人生需要一场怎样的告别的初衷与价值。一次叶落归根的如愿以偿,一次毕生荣誉的集中盘点,一次不轻易说出口的爱的告白……这样的人生告别,一改“生离死别”的哭天抢地与肃穆沉重,以情与美,以尊严与价值,唤起心灵深处的某些情愫。如一位姑娘的葬礼策划案中,没有哀乐,而是她平时钟爱的爵士乐;没有哭声,而是来宾集体为她美丽人生喝彩的掌声。以充满爱的告别,唤回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理解,这也正是殡葬礼仪的意义所在。记者手记一脸阳光的高霞,出现在记者面前。利落的短发,利落的装扮,连表情都是利落的……初见面,年轻殡葬礼仪师身上的这份淡淡明媚感,暗暗叫人意外,继而欣赏。5年前,当高霞决定投身殡葬业时,惊起的却是家人朋友的强烈质疑,乃至反对。不过,高霞说,如今让她觉得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态,“比我们上一辈人,好多了。”这种变化,首先是当下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殡葬从业者的态度有所改观,从曾经的避之不及,到如今可以正常交往。“我现在交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,客户认可了我的工作,自然愿意和我交朋友。”高霞的语气颇为自豪。“因为这个行业,你失去过朋友吗?”她侧头想了一下,“有的,一些失联多时的老同学,联系上后得知我干的是殡葬这行,明显变得十分客套。表面上很客气,但是看得出他们很忌讳和我同吃同游,哪怕是约着喝一杯咖啡。不过,这不奇怪,传统旧观念要彻底解冻也难。”“如果一天里,你上午主持葬礼,晚上却应邀参加婚礼,会不会情绪凌乱?”抛出这个具有浓烈对比性的问题,记者就有些后悔了。“开始会的,常常发呆走神,但很快就适应了。后来,就很喜欢参加热闹的婚礼。世间烟火,都因为其真实的温度而格外美好。”高霞倒坦然。因为工作,高霞几乎每天都从侧面打量着世间的悲欢离合、人情冷暖,她感觉仿佛比别人多活了几辈子。确实,这个以“告别”为工作内容的女子,她所经历的不仅是一份特殊的职业体验,更是一份特别的生命体验。或许,她比很多人更能理解这份告别所带来的意义。就像她在朋友圈个性签名中所写的——“人活着总是有趣的,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。”